孩子为什么不说话
典型的语言障碍一般分为二种情况:
是由于负责语言发展的感觉神经组群未能承担应有的功能所致。这类孩子幼儿期听不懂指令,如果5岁之前还不能有超过6个字的可用于交流的语言,就会形成智力残障。有一位叫做威尔尼科的医生发现,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有一个与言语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区域。这个区域损伤后病人虽然可以说话,却听不懂别人的话,也不理解自己在说什么。这个与言语感知密切相关的区域就被称做言语感受区或感觉性语言中枢,这种失语的症状叫做感觉性失语。这与我们这里讨论的为什么一些障碍儿童从未拥有过适龄的语言能力有些不同但又密切相关。从威尔尼克的研究来看,感受性和理解性区域其实是语言信息的接收和加工环节。这类孩子再细分还会有两种类型,一是从小就不会说话,到2岁半左右甚至3、4岁还不会,或只会咿咿呀呀的,好一些的也只是叫爸爸妈妈。另一种是2岁之前还不错,可以记住很多名词和句子,会“仿说”、“指物命名”,甚至会背唐诗、儿歌,但2岁半左右反而开始退化,直到什么也不说、什么也听不懂了。以上这些都是语言的输入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称之为感觉性语障。
语言的表达环节出现功能性障碍的,称为运动性语障,是输出环节的器质性障碍。即人头部的声带、舌、腭、唇、口腔等发声发音器官发育问题,致使发音困难或口齿不清。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一个音也发不出来、且完全能听得懂大人说话,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考虑运动性语障。如果能发音、但认知理解能力弱,就要考虑是感觉性语障。
单一的运动性输出语障在不说话的孩子中占比很低,更多是感觉性的输入语障。语言是人类智能的表现形式,而智能是神经发育的最终结果。感觉性语障根本上就是神经性障碍。感觉性语障从神经学角度可分为中枢神经障碍和周围神经障碍。中文无语症90%来自位于左侧大脑半球的语言区中枢神经障碍,其中包括运动性语言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和书写中枢。前两者若神经发育迟滞,会造成语言障碍,后两者发育缓慢,会造成读写障碍。另外,人脑部12对周围神经连接头部的各脑区和各个器官,如这些语言的周围神经发育迟缓,与脑区语言中枢连接不畅,会影响有听觉能力的孩子发出声音,产生语言信息传入传出障碍。
上述语障的儿童随着年龄的生长会转变成智力残疾,即使最轻度的上小学一年级并不能理解1+1为什么等于2的意义,严重的无法生活自理。但是无论何种程度的单一语碍,都可以在早期通过正确的训练获得语言能力和生活能力。
如何训练语言
错误的方式
一个人想将一脸盆的水通过一根很细的水管注入到水桶中,但他很快发现水桶的水上涨得非常慢。于是,他把脸盆换成了水缸,期望能加快注水速度。这么做显然很愚蠢,现实中也没有人会不更换更粗的水管而去更换更大的水缸。这是常识,但在如何让语言障碍的孩子获得语言方面,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常识。孩子先要有很强的语言感知接收能力,而我们的孩子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像有一道封闭的墙,从小到大,外界语言信息输入不进去,语言就无从谈起。双胞胎孩子,同样长到3岁,弟弟语言正常,哥哥语言迟滞。相同的家庭语言环境,但哥哥的语言信息接收效率是弟弟的10%-90%不等。长此以往,兄弟俩的差距越来越大。从双胞胎的例子可以看出,语言落后不是外部语言信息供给不足,而是因为接收效率太低造成。然而家长总是希望让孩子暴露在更多的语言信息中,例如参加“1对1的语言训练”,使用强化物不断重复让孩子死记硬背仿说一些单词、句子,或牢记住一、二个回合的对话,或通过图片达到指物命名。为了输入一个词都要教上几十、几百遍。而浩如烟海的语句组合、语言千变万化的内涵外延是不可能依靠被动学习教出来的,这样的训练最终导致出现刻板语言,即使能说,大都是仿说,因为学到的仅仅是认识一些名词,“知识”,无法产生连接,因此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更没有逻辑性语言和主动语言。因此,以开小灶的方式通过不断重复教授语言知识增加外部信息供给量,而对孩子较低的语言接收能力或是说输入效率视而不见,这样的训练对双胞胎哥哥这样的孩子几乎无济于事,能力将止步于仿说和指物命名,终生不会产生可以交流的语言。
内隐的方式
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的父母是否在我们小的时候曾经刻意的、反复的教我们说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是否告诉过我们哪里该用动词、哪里使用形容词、哪里该用介词?是否指导过“你”、“我”、“他”该如何使用?答案显而易见,这些奇怪的场景在我们的记忆里从未发生过。语言的复杂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被“教会”。
语言的训练应该着眼于解决输入效率低的问题,在相同时间、相同的输入环境中,让哥哥接收到语言信息的效率与弟弟相同,问题才会解决。
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显示出极高的适应能力,面对庞大、复杂且高难度的任务,大脑就会自动进入内隐学习模式。人类获得语言的过程是自动的,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去发现语言结构和规则,却可以在言语行为中准确的使用它们。这就是语言学习所必须的内隐学习模式。一个“了”字有十三种用法,并没有老师教过我们或让我们反复练习,甚至我们都没有听说过这十三种用法,但我们作为中国人却可以把所有的“了”用得炉火纯青。内隐学习的特质揭示了我们幼年学习语言的条件和过程,在我们刚刚出生,智力几乎等于零的时候,语言的学习就已经以内隐的方式开始了。很显然,我们母语,就是在我们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用内隐学习方式获得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家人的对话自然记忆语言的内容并自动提取语言的语法规则,即自然出语。但语言障碍的儿童却因各种原因无法启动这种高效语言学习模式,这是因为他们的感觉神经发育迟滞或受损,导致感官世界不同程度的封闭着,感知语言信息的能力极弱,就如同在放在水中的海绵,外面包上了一层防水壳,大脑无法吸收水份,信息输入效率低,造成大脑接收到的信息量太少,无法开启内隐的语言加工处理模式。
重构内隐语言能力
内隐学习是更高效、也是获得可以用于沟通的语言唯一方式。对于有语言问题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找到关键性问题并予以训练,恢复其内隐学习能力,使其自主发展语言。即重建语言信息输入能力。这个过程中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无法取得成功。对于大语,我们通过逆向神经运动训练体系、小篮球专注体系以及配合我们独有的“视觉图形训练”体系,对感知力、专注力、自控力和理解力进行多维度训练,以打开语言输入通道,提升大脑输入信息的效率。让孩子在主动的内隐学习过程中无时不刻的调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高级别的语言学习活动当中,孩子一旦开始主动学习,大脑就会不断的海量吸收环境信息,吸收的不仅包括大量的词汇,还有词汇背后微妙的释义;不仅包含复杂的语法规则构成,还有毫无规律、更无法解释的习惯用语。从发出音节,到对话二字、三字、四字、整句。。。再到主动语言出现,直至产生可用于交流的、有逻辑的复杂语言。学习者将以内隐的方式自动习得这些知识和规则,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自然的获得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