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已经发表了很多论文验证了运动与大脑发展之间的关系。2008年,由美国运动医学会、美国医学会、美国卫生部鼎力推荐的革命性读物《运动改造大脑》一书问世。作者瑞迪教授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国际公认的攻击行为、孤独症、多动症、神经精神医学领域的世界级权威。在超过20年的研究中,他通过确凿的证据、揭示了身体、大脑和精神之间生物学关系。发展障碍儿童存在不同维度的运动能力缺失。涉及大运动、精细运动、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反应能力以及灵动性等各个方面。运动可以让孩子所感知的世界扩大,力所能及、不断的超越自己,建立自信和自我意识。小脑、脑干、基底神经核,即使是最高级的中枢大脑皮层,其多数都和感知控制运动紧密联系,而这也正是认知与情感等更高级能力的基础。从最早的翻身到学习球类技巧,每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方式时会刺激大脑,对其注意力、控制力、判断力和动作精确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活不同的脑区参与到不同级别的活动中,并使其获得的能力在其它情况下发挥作用。”
发展障碍儿童正是感觉神经休眠导致能量不足,因此对环境信息,包括语言信息的接收极弱,严重的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我们的运动训练称为“逆循环神经反射运动”。即,通过定向的肢体运动刺激运动神经活性,运动神经将信息传入中枢神经,反射中枢对传入信息作出反应,传导致感觉神经,逆向激活受损或休眠的感觉神经细胞,贯通神经元,重建神经环路。促进中枢神经、感觉神经的生长发育。外显得结果是儿童通过增强对运动的感知,形成对环境信息的感知加强。
正常儿童的体能训练的动作设计、任务目标以及课程推进等都是针对运动、认知、社交及专注力等能力及龄的儿童而设计,并且关注重点是技巧性和体能方面。而障碍儿童的理解力不足,对运动要求本身认知缺乏,专注力和自控力不足,对运动的指令性缺乏依从,意志力不足,面对任务常常退缩。因此,障碍儿童参与普通少儿运动,会因以上原因致使课程无法实施,或是训练效率较低,最终导致无效或放弃。 而“逆向运动神经训练”训练体系是针对障碍儿童而设计,并将几百个运动序列与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发展障碍根据神经科学原理进行了精准对标,障碍儿童通过一些努力完成任务得到逐步提升,解决上述问题。两者之间背后的训练逻辑和动作训练目标完全不同。
“逆向运动神经训练”体系与传统的感觉统合训练体系完全不同。
感统训练主要以旋转、摆荡、平衡、俯冲等动作为主,训练核心对象是“前庭”功能,所谓“前庭平衡觉”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人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在众多发育性障碍中,脑瘫儿童是最严重的“感统失调”人群,会有严重的平衡问题,因此也最适合感统训练。但孤独症、言语障碍儿童的问题与人体平衡、协调能力关系不大,而运动控制、运动专注、运动感知、运动社交等感觉统合关系大但又未涉及。
“逆向运动神经”训练是一份为期36个月、分为24等级,全面覆盖徒手、球类、器具、器材、器械等共8大类64小项内容几百个动作序列的交互式运动训练体系,不是为了提升运动协调能力、平衡能力,而是帮助运动笨拙、反馈能力严重受限,意志力薄弱且专注力难以集中的孩子变得反应敏捷、善于观察。这种训练方法提供了感官反馈、协调了更多的组织参与,增进了孩子们空间的注意力和警觉性,对环境信息的处理能力得以增加,并由此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识的机会,从中获得控制能力及感知意识的发展。
专门针对于运动控制能力发展受限儿童,通过爬、立、走、跑、跳等运动动作练习,全面提升身体各方面能力。
专门针对社交发展障碍儿童,通过运动游戏和团队运动项目的练习,增强指令性,理解沟通力,继而建立社会意识及社交合作能力。
专门针对专注力、对视时间短暂的儿童,通过定量的运动增加控制力并延长关注时间,减少多动,提高注意力集中度,并有机会产生更好的眼神交流和言语、社交能力。
专门针对缺乏耐心、对立违抗、爱发脾气的儿童,通过运动耐受、运动感觉控制的训练解决上述问题。
主动训练
强调儿童主动运动能力、运动意愿的建立。不单纯依靠器材和固定的程式让儿童被动练习。最终独立完成各项各类运动技能动作,在独立解决中,增强能力和胆量。
重建根基
依照人类进化史以及孩子成长历程,强调儿童运动能力根基的重建,从源头解决问题。不单纯仅解决儿童某一方面身体问题。
意志信心
教练示范鼓励孩子不断在运动中突破成绩,磨练意志力,建立信心。
团队配合
鼓励孩子主动与教练或同伴沟通,一起共同运动,协作。促进社交能力发展。